Экстремальные виды отдыха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в Одессе. Агентство недвижимости Ланжерон
分類:專題報導
發佈日期
列印

亞洲是全世界水產業發展最迅速、養殖面積最廣、產量最高的地區。從1984年的83%增加至1995年的90.1%。1995年水產養殖業產量為2500萬噸,比1994年增加10.1%;產值348億美元,比1994年增加5.5%。水產養殖業產量增長率比捕撈漁業快近四倍。亞洲地區水產養殖業最發達的7個主要國家是:中國、印度、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尼和泰國。上述七個國家水產養殖業產量占全世界總產量85%。1996年全球水產養殖總產量27,768.284噸,其中,中國占63.4%,東亞占10.5%,東南亞占8.8%,西亞占8.3%,南亞占7.1%,其他地區占9.8%(聯合國糧農組織,1997)。    

 
  由於亞洲地區各國水產養殖業迅速發展,產量逐年提高,許多國家和地區水產養殖產品除了供應本國城鄉居民消費以外,還有數量不少的產量出口到世界各地,為大力開展對外出口貿易,提供豐厚的物質基礎。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1996年全球漁業產品出口總值達525億美元,而發展中國家的魚產品具有166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泰國是亞洲最大的魚類和水產養殖產品的出口國,1995年出口產值達36億美元。    
 
  隨著亞洲地區經濟複雜,促進水產養殖業的蓬勃發展,在亞洲各國之間增加了更多的水產貿易機會。事實上,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前,亞洲各國之間水產品貿易已開始穩步上升。諸如泰國、中國和新加坡等國已成為水產品出口的重要國家;印度、印尼和臺灣、香港等地在水產品進出口貿易方面以達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蝦類是亞洲最重要的水產出口貿易產品。1997年,世界市場陸續出現蝦類的缺貨,而泰國養蝦年產量達175,000公頃,成為當時世界上養殖蝦類的主要供應國家。    
 
  亞洲蝦類出口到美國市場一直保持一定的份額。1997年某些亞洲蝦類的出口國家,如印尼(向美國出口蝦12,800噸,增加29%)、中國(向美國出口蝦12,900噸,增加68%)等國,表明在美國蝦市場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印度蝦類向日本出口達59,100噸,增加6.6%。1998-1999年,該國出口蝦總量為102,500噸,其中有53,300噸是養殖蝦類,占總出口量的52%。由於歐盟在1997年8月開始禁止輸入印度海鮮食品,從而使印度蝦類有部分轉銷到日本。印尼近年來由於發生嚴重的蝦病害,產量急速下降而失去了出口蝦大國地位,致使出口日本的蝦類數量下跌11%。   
 
  泰國養蝦同樣出現病害問題,導致向日本出口的蝦類數量減少30%。印度養蝦亦同樣發生病害問題而使出口數量和質量的下降,迫使該國轉向部分沿海捕撈蝦類出口。    
 
  日本蝦類進口量在1997年減少7%,僅有267,200噸,是近九年來進最低的水平。美國蝦類市場由於國內經濟發展和美元升值,仍然保持十分強勁的勢頭,一年內蝦價上升20%。1997年美國進口蝦類增加10%,超過了日本而首次成為世界上主要進口蝦類的國家。1998年美國進口蝦產值達11.9億美元,比1997年增長16.5%。    
 
  近年來,世界羅非魚養殖產量不斷增加,1995年總產量達660,000噸,亞洲是羅非魚養殖和出口的主要地區,其中臺灣是全球出口羅非魚數量最多的地區,約占世界出口總量的40%,以冷凍全魚和魚片為主。目前,美國在所有進口的水產品中,羅非魚僅次於蝦類、大西洋鮭魚,而成為全美進口排名第三的水產品種。根據美國羅非魚協會(American Tilapia Association)的統計,1999年,美國自臺灣進口冷凍羅非魚全魚2205萬5115公斤,冷凍魚片275萬6133公斤,冷藏新鮮羅非魚片15萬4761公斤,合計重量達2496萬6000公斤,產值3957萬1509美元。    
 
  據悉1999年美國自全球十多個主要國家共進口各種羅非魚(以尼羅羅非魚,Tilapia nilotica 及其雜交種為主)總量高達3757萬4537公斤,其中臺灣是最大的供應地區,約占總進口量的66.4%,以及產值的48.3%。值得指出的是,中國在1998年向美國出口羅非魚總量1043572公斤,僅占美國羅非魚總進口量61332792公斤的1.7%,排名第六。到1999年,中國大力發展羅非魚養殖,在出口羅非魚到美國方面急起直追,結果在該市場首次超越哥斯大黎加,以出口量572萬7736公斤(占總進口量15.2%),產值65萬4874美元(占總產值0.8%),後來居上。  
 
  1999年,海峽兩岸出口羅非魚到美國總共達2554萬3736公斤,占美國羅非魚總進口量的81.64%。這就表明,中國與臺灣在美國羅非魚市場中,正如向日本出口鰻魚一樣,都成為主要供應者,在全世界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值得海峽兩岸引以自豪和深感無比的驕傲。  
 
  優質海水魚類,特別是各種珊瑚魚類的進出口貿易,近年來在亞洲各國已呈現穩定的增長。根據當前海水優質魚類主要的海鮮銷售市場——香港和華南地區市場分析表示,近年來海鮮銷售的成交數量已超過220000噸,其中優質的珊瑚魚類每年達1600-1700噸,預測其銷售量每隔6年可翻一番,香港1997年銷售鮮活海水魚28000噸,其中各種石斑魚類數量占35%,產值占50%。  
 
  新加坡是優質海水魚類的重要銷售市場,其國內海水魚消費大部分來自箱網養殖。為了滿足今後市場對鮮活魚類日益增加的需求,新加坡已開始將箱網養殖場移到離海岸較遠的深水處,搞大箱網養魚面積,計當年產量達40000噸,並擬建立海水魚苗孵化場,繁育更多的優質種苗,以支援發展海水魚箱網養殖。
 
  菲律賓、印尼和越南等國是海藻類主要出口國家。1994年,菲律賓生產海藻,主要是麒麟菜466000噸。當前海藻產品存在著藻膠的質量不高的問題,影響出口量的增加,今後有待改善。    
 
  觀賞魚類的繁育與養殖現已成為某些亞洲國家頗有發展前景的水產養殖業。全球觀賞魚類的批發和零售貿易金額已達50億美元。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建有許多卓有成效的觀賞魚繁育場,採用引進國外良品種和開發利用本國的地方優質品種相結合的方法,雜交繁育許多深受人們喜愛的優良美麗的觀賞魚類大量出口國外創匯,成績顯著。近年來,諸如斯里蘭卡、菲律賓等國積極為農村家庭提供發展淡水觀賞魚的繁育與養殖的機會,以增加農村的收入。 
 
瀏覽蹤跡:   首頁專題報導亞洲水產養殖產品出口貿易概況及發展前景
Стройэкогальваника - строительное проектировани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