Экстремальные виды отдыха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в Одессе. Агентство недвижимости Ланжерон
分類:專題報導
發佈日期
列印
4‧生物學特性:
 
(1)體表佈滿發光器且無法活潑移動,於黑暗的海中有若「水中的幽靈」一樣
 
  黃帝手魷於眼球之周圍、腕及觸腕柄上具有許多發光器,在夜間可發出冷光,且緩慢的漂浮移動,於漆黑的深海中隨波逐流,有若「幽靈」一樣,故俗稱為「幽靈魷」。
 
(2)成體與幼體具有不同的浮游姿勢
 
  在海中成體與幼體具有不同的浮游姿勢,幼魷因頸部較長,以內臟與頭足部保持平衡,形成水平浮游的姿勢( 圖二,右)。隨著成長,第Ⅳ腕逐漸膨大,組織鬆弛,比重下降,使頭足部"上浮",觸腕下垂,身體呈傾斜懸掛的姿勢(圖二,左)(Denton & Gilpin-Brown, 1973),此中性浮游的現象顯示黃帝手魷在海中為不活潑的浮游生態。
 
 
 
 
 
  類似此水中懸浮生態的其他魷類,尚有武裝魷類Enoploteuthidae與發光魷類Histioteuthidae,但兩者的浮游機制與手魷不同。武裝魷係以蜂窩狀組織的尾部控制,使身體懸浮,而發光魷類則在體內組織中充滿氨離子的方式。
 
(3)嗜高溫、高鹽性;隨著成長,棲息的水層漸深,且有晝夜垂直移動的能力
 
  1998.2000年夏季,於本省東部黑潮流域以稚魚網分別採集表層、20 m 、50m、100m及200m水層的生物量,由地點數與標本數的比值中顯示手魷幼魷的分布以水深50m及100m最多,分別占46%及39%,200m次之(10﹪),50m以淺則完全沒有出現。
 
  依據Young (1972)調查手魷幼魷的晝夜移動,顯示水深100m以淺的水層夜間祇出現外套長20mm以下的幼魷,而白晝完全無出現;成體夜間棲息在500m以淺的水層, 白晝則分佈於500m以深的水層。(圖三)
 
(4)成魷個體除捕食者胃內含物出現外,偶爾可由蝦拖網混獲
 
  在生態上,本種在海中僅能浮游緩慢的移動,雖然中層水域幼魷的生物量不少,但成魷卻相當罕見,且很難獲得完整的標本。成魷身體柔軟,無法似肌肉質的管魷類以雙叉多鉤爪型擬餌鉤釣獲,也不易趨光誘捕。本報告的標本( 外套長18cm)係於花蓮北方、蘇澳南方近海,以中層網具調查深海漁業資源時,混獲的唯一個體,但細長如鞭的觸腕部分破損。在日本駿河灣作業的櫻蝦網偶爾也有發現本種的成魷。
 
(5)身體柔軟、富膠質,目前沒有商業價值的潛力
 
  本種為非肌肉質的魷類,身體富膠質、體有腥味,目前人類無
法食用,沒有商業價值。食性則以大型游性甲殼類、軟體動物及魚類為食,但在印度太平洋熱帶海域本種又為帆蜥魚及黃鰭鮪等肉食性魚類的餌料生物。在海洋食物網生態系中,居於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地位。
 
 
三、結論
 
  黃帝手魷為盧1998年於屏東外海發現的台灣新紀錄種(Lu, 1998);報告使用的標本係水產試驗所執行「深海未利用資源之漁場調查」計畫項下,於台灣東部海域以中層動物性浮游生物採集網(IKMT)採獲的個體,雖然標本之觸腕部分破損,但由其他特徵仍可鑑定。由於本種較為罕見,今後採集時,特別標本的處理。同時,由文獻記載顯示手魷標本通常以拖網採集,漁獲深度為100.620m的中層水域,此次的標本係以IKMT捕獲,漁獲水層為水深1,000m,為目前所知最深的採獲紀錄。
 
  至今,本種資源未能被人類有效的利用,其相關的生物資訊也相當有限,但在海洋生態體系中占有相當的地位,諸如:在漆黑的海中有若"幽靈"般的移動,成體與幼體具有不同的浮游姿勢,晝夜間的垂直移動等特殊的特性,顯示此生物具有的不同適應能力。
〈摘錄自漁業推廣月刊第1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