Экстремальные виды отдыха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в Одессе. Агентство недвижимости Ланжерон
分類:專題報導
發佈日期
列印

文/吳全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

 
一、前言
 
  全海水性的頭足類,現存有效種類約650種,除部分棲息在沿近海及大洋中某一時期會群集成為漁獲對象的種類外,在大洋中仍有許多罕見的種類。這些種類或因族群密度低,不易聚集、或移動速度快,不易捕獲、或不適合人類食用而被忽視,但他們在海洋食物網中則占有重要地位,與鯨類、鮪魚、沙丁魚及磷蝦等經濟性之海洋生物有密切關係。
 
  近年來,由於人類對海洋活動範圍擴大,漁具漁法的改良,使用大口徑的定量採集器捕獲游泳力較強的頭足類,也可用單一網具進行深海底層採集,使漁獲罕見種類的機率大大的提高,也累積了許多
頭足類的動態資料。
 
  本文為介紹台灣罕見的黃帝手魷形態特徵與生物學特性。在今(2002)年3月於花蓮至南方澳海域執行「深海未利用資源之漁場調查」計畫(編號:91農科- 2. 5 . 1 - 水-A3)時,捕獲此珍貴的個體標本,本種屬於中深層種類,由於身體膠質、半透明,在漆黑的水層中,身體的發光器能發出冷光,且移動緩慢,有若海中漂浮的幽靈一樣,故亦稱為「幽靈魷」。
 
二、生物學地位
 
  軟體動物門
 (Phylum Mollusca)
  頭足綱
 (Class Cephalopoda)
  二鰓亞綱
 (Subclass Coleoidea)
  十腕超目
 (Superorder Decabrachia)
  管魷目
 (Order Teuthida)
  魷魚亞目
 (Suborder Oegopsina)
  手魷科
 (Family Chiroteuthidae)
 
(一)科的特徵
 
  大部分的種類身體半透明,肌肉柔軟。外套膜短。鰭圓形。腕吸盤2列,觸腕吸盤4列。漏斗軟骨器卵圓形,有1.2個結節。周口膜突起連結第Ⅳ腕腹側。
 
  本科有3屬包括手魷屬Chiroteuthis d Orbigny,1839,Chiropsis Joubin, 1933屬及Valbyteuthis Joubins,1931屬,但後2屬有顯著的二次形態變化,很難區分其共同的特徵(Roper et al., 1969),通稱為手魷幼魚期Doratopsis (Roper &Young, 1967),一般以手魷屬為代表。
 
  手魷屬已知有8種以上,外套膜短,頭足大,富有膠質,尤其第Ⅳ腕特別膨大,觸腕柄部細長如鞭,兩側保護膜發達,吸盤4列。西北太平洋手魷屬有2種即黃帝手魷C. imperator 及卡利斯手魷C. Calyx Young, 1972。由於黃帝手魷發光器數量變異性很大(Kubota et al., 1981),故C. macrosoma Goodrich,1896及C. picteti Joubin, 1894可能為其同物異名(Voss,1963),而卡利斯手魷觸腕吸盤具有麻黃的萼狀構造,很容易與他種區別,僅出現於東太平洋。
 
(二)種類敘述
 
  學名:Chiroteuthis imperator Chun, 1910
  中文名:黃帝手魷(台灣)、元帥手烏賊(中國)
  英文名:Handed squid; Chiroteuthid squids
  日文名:YUREIKA
  標本採集地:南方澳.花蓮海域
  體型:身體中型。標本外套長18.2公分。
 
1. 形態特徵:
 
  身體半透明,肌肉柔軟,膠質。外套膜細長,圓筒形,外套長為外套寬的6倍,後端延長成尾部,尾長為鰭長的1/3。鰭圓形,位於外套膜後部,前端沒有游離片, 鰭長為外套長的3/4,鰭寬略小於鰭長(相片一)。頭部較長,圓筒形,頭寬與外套前緣等寬;眼大,深藏。各腕膠質,腕長顯著不同, 腕式4>3>2>1,第Ⅰ腕較短,第Ⅳ腕較粗且長,長度大於外套膜(相片二),各腕吸盤2列,腕吸盤角質環有10餘個橫板齒;第Ⅳ腕吸盤外側有許多圓形小發光器。觸腕柄部細長如鞭,為外套長的2倍,觸腕穗擴大,保護膜發達,吸盤4列,角質環具尖齒,其中有1大齒,每一個吸盤皆有長柄,柄上有鰭狀突起。
 
  眼球腹面有3行圓形小發光器,觸腕柄上有25. 50個橢圓形小發光器,稀疏分布,觸腕末端有一橢圓形大發光器。漏斗軟骨器卵圓形,有1.2個結節(圖一)。
 
 
 
 
 
2‧分布:
 
  西太平洋由日本九州以南至東南亞海域;印度洋的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及阿曼灣。
 
3‧習性:
 
  棲息水深100.620公尺的中層海域;日本駿河灣出現於100.210公尺水層;菲律賓300.420公尺;印尼蘇門答臘西方水深614公尺水層;台灣屏東外海及東部大陸斜坡水深1,000公尺左右(以IKMT漁獲);澳洲北方300.600公尺(以拖網捕獲),成魷在500公尺以深。
 

4‧生物學特性:
 
(1)體表佈滿發光器且無法活潑移動,於黑暗的海中有若「水中的幽靈」一樣
 
  黃帝手魷於眼球之周圍、腕及觸腕柄上具有許多發光器,在夜間可發出冷光,且緩慢的漂浮移動,於漆黑的深海中隨波逐流,有若「幽靈」一樣,故俗稱為「幽靈魷」。
 
(2)成體與幼體具有不同的浮游姿勢
 
  在海中成體與幼體具有不同的浮游姿勢,幼魷因頸部較長,以內臟與頭足部保持平衡,形成水平浮游的姿勢( 圖二,右)。隨著成長,第Ⅳ腕逐漸膨大,組織鬆弛,比重下降,使頭足部"上浮",觸腕下垂,身體呈傾斜懸掛的姿勢(圖二,左)(Denton & Gilpin-Brown, 1973),此中性浮游的現象顯示黃帝手魷在海中為不活潑的浮游生態。
 
 
 
 
 
  類似此水中懸浮生態的其他魷類,尚有武裝魷類Enoploteuthidae與發光魷類Histioteuthidae,但兩者的浮游機制與手魷不同。武裝魷係以蜂窩狀組織的尾部控制,使身體懸浮,而發光魷類則在體內組織中充滿氨離子的方式。
 
(3)嗜高溫、高鹽性;隨著成長,棲息的水層漸深,且有晝夜垂直移動的能力
 
  1998.2000年夏季,於本省東部黑潮流域以稚魚網分別採集表層、20 m 、50m、100m及200m水層的生物量,由地點數與標本數的比值中顯示手魷幼魷的分布以水深50m及100m最多,分別占46%及39%,200m次之(10﹪),50m以淺則完全沒有出現。
 
  依據Young (1972)調查手魷幼魷的晝夜移動,顯示水深100m以淺的水層夜間祇出現外套長20mm以下的幼魷,而白晝完全無出現;成體夜間棲息在500m以淺的水層, 白晝則分佈於500m以深的水層。(圖三)
 
(4)成魷個體除捕食者胃內含物出現外,偶爾可由蝦拖網混獲
 
  在生態上,本種在海中僅能浮游緩慢的移動,雖然中層水域幼魷的生物量不少,但成魷卻相當罕見,且很難獲得完整的標本。成魷身體柔軟,無法似肌肉質的管魷類以雙叉多鉤爪型擬餌鉤釣獲,也不易趨光誘捕。本報告的標本( 外套長18cm)係於花蓮北方、蘇澳南方近海,以中層網具調查深海漁業資源時,混獲的唯一個體,但細長如鞭的觸腕部分破損。在日本駿河灣作業的櫻蝦網偶爾也有發現本種的成魷。
 
(5)身體柔軟、富膠質,目前沒有商業價值的潛力
 
  本種為非肌肉質的魷類,身體富膠質、體有腥味,目前人類無
法食用,沒有商業價值。食性則以大型游性甲殼類、軟體動物及魚類為食,但在印度太平洋熱帶海域本種又為帆蜥魚及黃鰭鮪等肉食性魚類的餌料生物。在海洋食物網生態系中,居於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地位。
 
 
三、結論
 
  黃帝手魷為盧1998年於屏東外海發現的台灣新紀錄種(Lu, 1998);報告使用的標本係水產試驗所執行「深海未利用資源之漁場調查」計畫項下,於台灣東部海域以中層動物性浮游生物採集網(IKMT)採獲的個體,雖然標本之觸腕部分破損,但由其他特徵仍可鑑定。由於本種較為罕見,今後採集時,特別標本的處理。同時,由文獻記載顯示手魷標本通常以拖網採集,漁獲深度為100.620m的中層水域,此次的標本係以IKMT捕獲,漁獲水層為水深1,000m,為目前所知最深的採獲紀錄。
 
  至今,本種資源未能被人類有效的利用,其相關的生物資訊也相當有限,但在海洋生態體系中占有相當的地位,諸如:在漆黑的海中有若"幽靈"般的移動,成體與幼體具有不同的浮游姿勢,晝夜間的垂直移動等特殊的特性,顯示此生物具有的不同適應能力。
〈摘錄自漁業推廣月刊第192期〉